光华日报–“喜见潮剧生力军”

2021年12月27日晚上,我受邀出席了由南华潮剧社所呈现的《5彩缤纷耀8方》。聆听和观赏了这场演出,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:南华已经培养出一群年轻的演员,为潮剧的传承做好了准备。

南华潮剧社演出节目中的《小戏娃大将军》及《干元山》,由6岁至11岁的小孩表演。他们年纪虽小,装扮起将军却也似模似样,颇有架势。虽然说偶尔也有些状况:如舞枪的时候掉枪,头饰脱落等,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演出的看头,这些可爱的小孩在台上舞刀弄枪,偶尔出状况,反而增添了观众的兴趣和乐趣,时时发出激赏的微笑。

11岁的王心悦和陈雅分别表演《别洞观景》及《花木兰》,各有表现。《刺梁冀》则由年仅7岁的杨政勋表演。我小时看过这出折子戏的电影,印象非常深刻,也经常在丽的呼声的广播中听到,所以特别熟悉。杨政勋饰演 “小老人”万家春,维肖微妙,演绎不错。所谓的“无丑不成戏”,可见戏剧中丑生的重要性。小孩演丑生是少有的,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珍惜。

南华潮剧社的演出中,另一位年轻的演员陈纬恬,今年只有18岁。她是南华重点培养的演员。年纪虽小,但却已经具备了演潮剧的基本条件。此次演出黄梅戏《要与梁兄双化蝶》,也即许多地方戏曲中的“英台哭墓”,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年轻演员。据知纬恬很小的时候,就在南华学习。南华潮剧团在培养年轻的演员方面,的确是不遗余力。

此次的潮剧表演加插了两个黄梅戏折子戏,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。各种地方戏剧发展至今,各有特色,但通过互相学习,吸收彼此的长处,有助于提高。

由李毓文、李延芳、吴素华和李绿侨所主演的《二堂放子》显示出古人对情义的重视。这出折子戏是潮剧《宝莲灯》中的桥段。二娘为了情义,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而保全大娘所生的沉香。此剧中李绿侨唱作俱佳,显示出专业演员的风范。

令人期待的压轴戏《告亲夫》中的片段《后堂对唱》也显示出了演员陈巧莲和陈玉芝的功力。很惊讶本地演员陈巧莲(女)饰演的苏州知府盖纪纲(男),她的音色竟跟早年电影中张长城的唱腔非常接近。陈玉芝饰演的文淑贞也发挥出了专业演员的本色。

我曾于2019年7月受邀在中国广东汕头观赏了当地一个儿童潮剧表演赛,那朗朗的童声以及优美的潮州音韵,带给我极为难忘的听觉体验。而新加坡的地方戏曲,演员往往青黄不接,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乐龄人士,传统艺术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,就看不到未来。南华这次的演出,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:他们培养了一批从6岁到11岁的小孩子来演潮剧,而这一次这些小演员也参加了此次的表演。南华潮剧社能够培养出这样一批生力军,真叫人钦佩他们对潮剧的推广和发扬的不遗余力。

潮剧演化自宋元时期的南戏,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,具有400多年历史,主要吸收了弋阳腔、昆曲、梆子、皮黄等特长,结合潮州地方音乐艺术而成。我觉得在各种地方戏曲中,潮州戏的文学性特强,每句唱腔词句都非常优美,长期的浸濡能提高个人文学修养,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推广的剧种。

当今的地方戏曲,在硬件方面如舞台设计、道具、服装等都可以做得美轮美奂,唯独在唱功方面,没有办法速成,需靠演员自己不懈的努力。南华潮剧社的社员,在这方面,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,希望在老一辈的支持和提携下,年轻一代能努力好好学习,把现代潮剧艺术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。